时间:2022-09-13 19:50:21 | 浏览:1370
当我还在更新延平区的节目时,就有好多建阳的朋友留言或是私信我一些关于建阳的“个人理解”,我将这些问题搜集了一下,专门用一集的时间来给喜欢我节目的朋友们答疑解惑。
如果有异议的话,也可以在评论区与大家一起探讨,以便叫更多的人来发现这座城市,喜欢这座城市。
这些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建阳才是福建“建”字的来源。
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很片面的,“建”字起源于“建安”二字,因为古代的福州与建州为闽地的两大强郡,所以自唐代“福建经略使”的设置之后,这两个字也渐渐地融合在了一起。
之所以我说片面,是因为持有这种想法的网友并没有错。自建安郡成立以来,建平县(后改建阳)从来都没有被划出建安郡的版图之外
用建阳来做建州的代表也不无道理,那关键看是跟给谁说了,跟建州版图外的朋友说没有错,但千万记得不要跟建瓯人讲。若论古代史中城市位阶的话,建瓯可比建阳要高很多。
最为直观的方法就是比较城池的规模。我上一集中讲到,建瓯老城的规模至今都没有逾越过明代城墙的范围之外,南门至北门的最长连线已超过两公里。
而被崇阳溪和麻阳溪包夹之下的建阳城墙,南北长度还不足500米,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城市。那我就先追随着建阳老人的回忆,随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个已被埋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建阳古城。
你如果去过建阳的话,一定会发现这座城市非常的奇特,由于山川与河流的阻隔,这里的城区形成了多个不同风格的区块
抛开高楼林立的新开发城区不谈,单看建阳的四处老城区就足以叫你分不清哪里才是真正的中心。
建阳古城的选址非常地具有代表性,它满足了古人对于“依山傍水”理解的一切要求。
要想在周围没有高山和河流的前提下建上一座城池是没有灵魂的,即使是在平原地区,也要尽可能地运用到远方的山,这便是古人规划城市的魅力之一。
这样的山并不是随便选址,而是“以处于城池的正北和西北朝向最佳”,很多古城都是把城墙的一段建在了山顶,以便敌军进犯的时候能够提前发现,并以制高点的优势来射击敌军。
建阳的古城共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其中北门与西门的连接处横跨于潭山之上,站在山顶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古城内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尽收眼底。
城区东南的边沿,崇阳溪和麻阳溪将城池环抱,真是好山好水好风景。
至于另外的三片老城,都是处于县坊之外的郊区了,水南片区是与建阳古城联系最为紧密的郊区,县坊南门的正对面有一座朝天桥(今水南大桥),出了城门步行过桥就可以到达水南了。
水南在建阳人的印象中是公路交通枢纽,自古以来都是连接着城市南北的重要通道,南平最早的长途客运汽车站就设在这里。
除了交通优势之外,水南还有两处知名的城市地标:大樟树和建阳多宝塔。
建阳于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县,距今1816年,而大樟的年龄截止至2021年已有1369岁了,初步推算出它萌芽的年代为唐高宗永徽三年。
千年以来,樟树一直都在对岸默默注视着建阳古城的发展,难怪建阳人在树下摆着食品,把它当神明一样供奉。
由于大樟太过粗壮,就连路旁的人行道都为了它向外凸起,以免与过往车辆发生剐蹭。
如今的大樟树已经成了建阳城无人不知的地理标志,除了古城的步行街以外,就属它的附近人气最旺了。
在水南的最南端,建阳入城口的鲤鱼山上,有一座始建于明万历30年(1602年)的多宝塔。
由于该塔隐藏于山林之中,平时往来的路人很少注意到它,也成功使其免受战乱或是人为的破坏。可命中自有的劫数是怎么躲都规避不了的,清康熙23年(1684年),一场由雷电引发的野火将塔中的木质结构全部烧毁。
之后百年来的雷雨风蚀,叫它的墙体变得脆弱不堪,终与2010年的那一场连续多日的暴雨叫多宝塔的一侧出现了塌方。
现在看到的宝塔是在那场塌方之后进行彻底加固修缮的模样,山底的花坛和沿山的石板台阶也是在同一时间进行改造的。
要知道,每一座古城都有这样的一座风水塔,塔的存亡与城市的兴衰有着令我们摸不透的联系,远的暂且不说,就拿南平市的来回迁址来看,1988年,建阳地区更名南平地区,驻地由建阳县迁至南平县,这座宝塔也是在这一年岌岌可危,不得不展开了一次修葺,不完美的修葺也注定了22年之后的再次倾塌。
之后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也恕我不再多讲了,这种不“科学”的事就当个玩笑听听也罢。
说完了水南片区,另一大老城区必然是这里的童游片区,童游与建阳古城的北门只有一江之隔,作为建溪干流的崇阳溪,可谓是异常的宽阔。
要是放到古代,能搭建出一条像水东大桥一样长的桥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幸而河中偏古城的位置有一片洲渚,人们从桥上来到了洲渚,就可以乘渡船过去了。
随着桥梁工艺的进步,水东大桥连接了两岸,中央的小岛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童游街道也随之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眼前看到的这片城区的发展就得益于这座桥,就连道路也是以桥头环岛为中心进行铺设的。
在环岛的尽头就是童游老城的中心金茂广场,广场上方的假山上,有一处三龙戏珠的城市景观雕像颇为显眼。
就我个人理解,这三条龙应该代表着崇阳溪与麻阳溪这两条河流汇聚的场景,而中间的那颗珠子,就是传说中的那片很深的潭,建阳的建县初始的古称“大潭”就是源自于这里。
最后一处水东片区也没啥存在感,我也便没有前往去看了。
最后视角再重新回到现在建阳古城,古城的中轴线就是这里的中山路,如今路的中间段已经封闭成了一条步行街,两侧的商铺林立,不愧是目前建阳区最有人气的地方
不过狭小的老城根本禁锢不住这个地级市政府驻地未来的疯狂扩张,这条位于城市中央的步行街也会渐渐地失去它的昔日的荣光,将会朝着正在开发的几片新区迁移。
目前看来,西区生态城的中心“建发悦城步行街”已正式投入使用,北部武夷新区南平市政府驻地的周边,万达广场也已进驻。
有着带动闽北县市共同进步任务的南平市正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着,一座庞大的都市圈正在崛起。
当我还在更新延平区的节目时,就有好多建阳的朋友留言或是私信我一些关于建阳的“个人理解”,我将这些问题搜集了一下,专门用一集的时间来给喜欢我节目的朋友们答疑解惑。如果有异议的话,也可以在评论区与大家一起探讨,以便叫更多的人来发现这座城市,喜欢
南平市建阳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召开南平市建阳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2021年12月7日南平市建阳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通过)南平市建阳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决定:南平
为进一步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塑造“书香建阳 全民阅读”品牌形象,在全区上下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日前,由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南平市建阳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南平市建阳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建阳区“书香建阳
8月18日,由建阳区委区直机关委、团区委、区融媒体中心、农行建阳支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讲好建阳故事 传递青年之声”主题演讲比赛在建阳区实验小学景贤校区举办。启动仪式上播放了《书香建阳》宣传短片,让选手和观众们感受建阳的深厚文化底
苍云入壑,闽岭耸峙。夜泊建溪上,朝看玉女峰。建阳,居于闻名遐迩的武夷山南麓,朱熹宋慈故里,建盏建本之乡,历来有“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之美誉。近年来,建阳区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
6月4日,建阳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召开。胡宗礼、李宪、孙立群、郑林山、吴政禹等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会议。建阳区政府副区长郑立新,区监委主任连大松,区法院院长潘少军,区检察院检察长刘子华,区政府办、发科局、教育局、工信局、民
南平市建阳区关于加强建阳区城区公共场所养犬管理工作方案为加强建阳城区公共场所养犬管理,规范养犬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和社会公共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
童游街道办事处、徐市镇人民政府,区直各有关单位:鉴于人事调整及工作分工变化,经区政府同意,对建阳世纪锦园苗木有限公司“2·20”一般建筑施工坍塌事故和南平市建阳区祥晟建材经营部“3·11”一般高处坠落事故两起事故调查组副组长进行调整。将建阳
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有两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当然一个就是名闻遐迩,赫赫有名的大理古城,因为大理古。而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大理古城也是很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云南的丽江古城和大理古城基本上是来云南旅游的游客的必选之地。
我和丽江古城的缘份,始于一场雨。从大理坐动车去丽江,不过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出了丽江站,还一片晴空。坐公交车去丽江古城的路上,行至半路突然下起雨来,我不喜欢雨天,尤其是在旅行时遇见雨天,但是既然撞见了,还是要自我安慰一番,也许雨中的丽江古城
新华社昆明7月3日电题:古城新韵——丽江古城的文化新表达新华社记者王长山、字强时光不老,岁月如歌。始建于宋末元初,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犹如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大地上。历史的烟云拂过古城,积累起厚重的文化底蕴。
如今的丽江古城,依旧是人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古城拥有着慢生活的节奏,很多大城市繁忙的人,再忙也要抽空来体验一下,没有城市喧嚣和繁忙生活的丽江古城。在古城里遇见另一个真实的自己,在拥有鲜花,浪漫,艳遇,治愈的古城,感受这里千年的历史沉淀。丽江古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古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价值是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
丽江其实是一个市,而我们平常叫的丽江古城,其实是市区的一部分,这座古城是没有城墙的,因为之前古城的管理者姓木,如果建筑围墙,就变成了困,所以也就没有了围墙;从丽江古城(大研古城)你可以清晰的看到玉龙雪山,现在丽江的很多酒店和民宿都是围绕在丽
#头号周刊#“这些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这是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一文中写道的湘西茶峒小镇当地的民风。